“血管里长斑块”几乎成了中老年人的“通病”,就像水管里结了水垢,斑块越大,血管越堵,心梗、脑梗的风险就越高。很多人查出斑块后,要么靠西药维持,要么担心手术风险,却忽略了一个“化瘀高手”——血府逐瘀丸。这个源自清代的经典名方,能让脑血管、颈动脉、心脏血管里的斑块慢慢缩小,堪称“血管清道夫”。今天就来详细说说,它是怎么“吃掉”斑块的。
图片
一、脑血管斑块:打通“堵塞的大脑通道”,降低脑梗风险
脑血管里的斑块最让人害怕,一旦脱落或破裂,就可能引发脑梗,轻则偏瘫失语,重则危及生命。很多人查出“多发性脑梗死”“腔隙性脑梗”,其实都是脑血管被斑块堵了的信号。
中医认为,脑血管斑块的根源是“气血瘀滞”。就像大脑的血管里积了“瘀血垃圾”,气不通则血不畅,时间久了就形成斑块,堵塞血管。而血府逐瘀丸的厉害之处,在于它能“活血+理气”双管齐下:
- 桃仁、红花、当归、川芎是“化瘀主力”,像一把把小刷子,能把血管里的瘀血块、斑块碎屑慢慢“扫”掉,让血液流通变顺畅;
- 柴胡、枳壳负责“疏肝理气”,气行则血行,就像给血液流动加了“动力”,避免瘀血再次堆积;
- 桔梗能“引药上行”,带着其他药材精准到达脑血管,集中力量“攻击”斑块;
- 生地、赤芍则在化瘀的同时养血,避免活血太过伤了正气,真正做到“祛瘀不伤血”。
现代研究也证实,血府逐瘀丸能改善大脑微循环,增加脑血流量,就像给缺血的脑组织“松土浇水”。它还能降低血液黏稠度,抑制血小板聚集,不让新的斑块形成,同时促进已有斑块的缩小。很多脑血管斑块患者坚持服用后,头晕、头痛的症状减轻了,复查时发现斑块体积缩小,脑梗复发的风险也大大降低。
图片
二、颈动脉斑块:溶解“脖子里的定时炸弹”,缓解头晕手麻
颈动脉是连接心脏和大脑的“主干道”,这里的斑块就像“定时炸弹”——一旦脱落,直接冲向大脑;就算不脱落,斑块变大也会压迫血管,导致大脑供血不足,出现头晕、记忆力下降、手脚发麻等症状。
颈动脉斑块在中医里属于“瘀阻脉络”,尤其是那些爱生气、压力大、久坐不动的人,更容易气血瘀滞,让颈动脉里的斑块越长越大。而血府逐瘀丸能针对性解决这个问题:
- 牛膝能“引瘀血下行”,把颈动脉里的瘀浊往下排,避免瘀堵在上半身;
- 当归、川芎不仅活血,还能改善颈动脉的弹性,让硬化的血管慢慢“变软”,减少斑块附着的机会;
- 甘草调和诸药,让整个方子药性温和,适合长期服用,慢慢溶解斑块。
有位50多岁的教师,查出颈动脉斑块后总觉得脖子发紧、头晕,吃了半年血府逐瘀丸,复查时斑块从原来的5.2mm缩小到3.8mm,头晕症状基本消失,上课写板书时手也不麻了。医生说,这就是气血通畅后,颈动脉供血改善的结果。
三、心脏血管斑块:疏通“冠脉淤堵”,缓解胸痛胸闷
心脏血管(冠状动脉)的斑块更危险,一旦堵塞超过70%,就可能引发心绞痛、心梗,出现胸痛、胸闷、喘不上气等症状。很多冠心病患者常年吃西药,但斑块依然在悄悄变大,其实就是忽略了“气血瘀滞”这个根源。
中医认为,心脏血管的斑块多是“胸痹”,由“气滞血瘀”导致——气郁则血停,瘀血堵在冠脉里,心脏得不到足够的血液滋养,自然会疼会闷。而血府逐瘀丸的“血府”二字,指的就是“胸部”,专门针对胸内瘀堵:
- 桃红四物汤(桃仁、红花、当归、川芎、赤芍、生地) 能深入冠脉,一点点化解瘀块,就像给堵塞的血管“拓宽车道”;
- 四逆散(柴胡、枳壳、甘草) 理气解郁,让胸部的气机顺畅,避免新的瘀血形成,从源头减少斑块生长的“土壤”;
- 全方搭配起来,既能打通已有的瘀堵,又能防止新的瘀滞,让心脏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。
临床观察发现,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丸,胸痛、胸闷的发作次数会减少,复查冠脉造影时,部分患者的斑块体积明显缩小,血管狭窄程度减轻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中医会推荐冠心病患者长期服用它——不仅缓解症状,更能从根本上改善血管状态。
结语:斑块不可怕,找对方法能缩小
血府逐瘀丸之所以能成为“斑块杀手”,核心在于它抓住了“气血瘀滞”这个根本病因,通过“活血祛瘀、行气止痛”,让全身血管里的瘀堵慢慢化解。不管是脑血管、颈动脉还是心脏血管的斑块,只要是“气滞血瘀”引起的,它都能发挥作用。
但要注意,血府逐瘀丸毕竟是活血药,孕妇、有出血倾向(如胃溃疡、血小板减少)的人不能用;经期女性也要暂停服用,避免出血量过多。最好在医生指导下,根据体质和病情服用,一般坚持1-3个月,就能看到效果。
如果你或家人查出血管斑块,别只盯着“斑块大小”焦虑,也别指望靠一次手术一劳永逸。试试血府逐瘀丸,让气血通畅起来,慢慢溶解斑块,给血管“减减负”。记住,血管通了,身体才能更健康,生活才有质量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我要配资网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