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5年,一个让无数中国人难以忘怀的年份:就在那一年,世界舞台上三位权力巨头,罗斯福、丘吉尔和斯大林,围坐在雅尔塔的寒风中握手谈判。他们一个协议,就定下外蒙古生死、东北铁路归谁管的关键点。中国,明明是被侵略折磨得最惨的国家,这一夜却被排除在门外。为什么?中国命运的大门,真的就这样被别国推开了吗?
有意思的是,三国首脑在雅尔塔桌子前仿佛打扑克牌,下的是中国人的筹码。美国说,赶紧让苏联参战,早点结束太平洋战争,这样可以少死点人;苏联说,想让我出手啊?那得给好处!丘吉尔呢?他算盘大概算得最精,忙着保住东南亚的殖民地。这台戏,主角本应该是中国,结果反倒变成了观众。更耐人寻味的是,协定出来的时候,各种“秘密条款”藏在暗箱里。老百姓只听说“世界要和平了”,有几个人知道我们国家的领土、港口、铁路,已经被别人拿来做了筹码?
当年中国确实地位太弱。国内还打着仗,国民政府也自顾不暇。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谈判,其实每一句都和身边老百姓息息相关。东北的大叔在田里种地,压根没想到自己的地盘正在被三国讨论归属;外蒙古的牧民放着羊,也许还不知道明天身边多了外国旗帜。美国人怕再多死人,就急着让苏联一块儿揍日本;苏联盯上了中国东北和蒙古草原;英国看似热心,其实心底清楚自身利益最重要。普通百姓的声音微弱,被几份签名淹没在国际会议的厚厚档案里。
雅尔塔协定刚出来那阵子,世界舆论上倒像是一派和谐景象。新闻里讲得好听,说是世界反法西斯大同盟达成伟大共识,世界要走向和平。其实这“和平”掩盖了不少中国人的难堪——外蒙古一下子就被划出去了,东北的大连、旅顺,变成了苏联“特别管理”,中亚铁路中苏共管。这些,表面上风平浪静,实际上埋下了祸根。支持协定的人觉得,没关系,反正战后中国能休养生息,外交上还能和苏联坐下来好好谈。但另一头,反对派痛骂这是“割地赔款”,伤了中国人的自尊——难道大国博弈,我们真没有发言权?
这时,冷不丁冒出来一个重大事实,把前面的“平静”全带跑了:雅尔塔协定的所谓“国际秩序”,其实就是大国用小国买单的秩序。几万里外的中国,靠着东方主战场硬是撑了整个世界反法西斯的半边天,结果自己的主权却被别人分走了一块。中国政府走到谈判桌前,被迫在顾全大局、忍辱负重和民族自尊之间左右为难。蒋介石最终答应了协定,就是为了换取美国的继续支持和苏联的出兵。但越到后来,各方矛盾越激烈:苏联在东北行动,说是“帮助”,实际上布下重兵,还把铁路和港口牢牢抓在手里。美国对蒋介石既支持又不像话,常常“口惠而实不至”。历史的伏笔,在这一刻都爆发出来,形成后来中国内战、台海分裂等一大串连锁反应。
后来随着战事结束,世界似乎回归平静。可细心一算,暗处的矛盾却一天比一天尖锐:外蒙古真的就变成了“独立国家”,中国从法律上再也管不着了。东北经济发展,铁路港口利润大量外流,苏联人留下的“痕迹”到处都是。国共内战爆发,让国家更分裂。希望国际社会出面解决?美苏两国都挂着“和平”“民主”的招牌,其实更关系自己的势力范围。中国社会上,不同派系、普通百姓、各路知识分子,对《雅尔塔协定》看法越来越分裂:有的说是历史无奈,有的说就是战略错误,大家吵得不可开交,真正的和解遥遥无期。
要是站在当时美国或苏联的角度,咱们真得“感激涕零”。毕竟他们“英明神武”,几句话就帮咱们把日本搞定了,“象征性”保留了点中国的权益,真是“国际公平正义”的典范。协议内容里还说,“共同管理”“合作经营”,看起来多么温馨,一家亲似的。然而细想,哪有这么好的饼掉下来?蒋介石“高瞻远瞩”,在大国夹缝中灵活周旋,果敢签字,真给中国“留”了一点立足之地。可“妥协”的帽子一戴,就是几十年;外蒙古独立成了定局,一张纸成了中国挥之不去的痛。那些会议桌上的“老大哥”们,恐怕低头一笑,谁在乎中国的苦水?国际关系“游戏规则”——小国就活该被分配命运?伟大的主权象征,不却因为无奈选择,成了笑谈。历史总爱和弱者开玩笑,而我们只能边笑边接着反思。
你说,《雅尔塔协定》到底是中国“时代无奈”的见证,还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割让与背叛?如果今天你在那个谈判桌边,是会咬牙签字,还是愤然摔杯破釜沉舟?有的人说,蒋介石是尽力保住了国家元气才有了后来逆转;还有的人不认同,觉得主权和尊严就该寸步不让。中国被“友邦”推到命运边缘,是现实无奈,还是战略短视?如果再有一次大国谈判,我们会不会还只能看别人表演?你怎么欢迎留言说说你的想法!
我要配资网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