戳右上方蓝字「星标」晏凌羊
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、愿成长的人
阅读本文大概需要8分钟
元末乱世枭雄
文/晏凌羊
01
朱元璋的马皇后,应该是一生为朱家谋福祉,朱元璋在她死后才没有再立后,而且她还能在历史上留下一代贤后的美名。
马皇后的原名,野史中叫马秀英,但她的真实姓名,正史中并没有记载。
她的父亲应该有点钱的,母亲在生下她不久后就去世。
她从小被当成大家闺秀培养,但后来家道中落,父亲为了躲避仇人,举家逃去投奔好友郭子兴。
展开剩余93%后来,父亲去世,马氏被托付给郭子兴,郭子兴收她为义女。后来郭子兴领军参加红巾军,成为了一方割据势力。
朱元璋前来投奔郭子兴,郭子兴很是赏识朱元璋,就把22岁的马氏嫁给25岁的朱元璋。
郭子兴重用朱元璋,引起了郭子兴儿子和妻弟的不满,马氏从中周璇。
有一次,朱元璋遭到郭子兴儿子的陷害,被关进柴房挨饿,马氏把刚出锅的面饼揣进自己的怀里面,偷偷送去给了朱元璋,差点把胸前的肉都给烫烂了。
由于郭子兴非常排挤自己,朱元璋最后只能带着初始创业团队的人单飞,这期间马氏极力支持丈夫的创业。
对朱元璋来说,马氏不仅仅是他的妻子,更是他的战友。
朱元璋后来创业成功,马氏也分到了荣华富贵的股份,当了15年的皇后。
她也不怎么搞宫斗那一套,极力支持朱元璋开枝散叶,所以,朱元璋一生拥有四十几个子女。
作为一代贤后,马皇后提倡勤俭节约,做朱元璋和太子的润滑剂,救济太学生家眷,劝诫朱元璋不要乱杀人。
朱元璋也是个聪明人,把马皇后跟李世民的长孙皇后作类比。
马氏贤惠到啥程度?她患重病以后,担心太医给她吃的药没啥效果,朱元璋会怪罪太医,居然坚持不就医、不吃药,不久以后病情加重而亡,享年51岁。
而在马皇后死后,朱元璋终其一生也没有再立皇后。
当然了,也因为朱元璋对马皇后感情比较特殊,两人的长子朱标的太子之位无人撼动。
据史料记载:朱元璋与陈友谅对战时曾受重伤,马氏背着伤重的朱元璋逃跑,太子朱标听闻此事后,把这个场景会绘成图像。
后来朱标与父亲朱元璋政见不合,朱元璋追打他,朱标故意把这个图像遗落在地,朱元璋见到图像,痛哭一场,也不打儿子了。
朱元璋为了不发生继承人之争,也提早给其他儿子们“封藩”,这样其他人就很难为皇位产生觊觎之心。
不过,朱标死在了朱元璋前面,改变了大明命运。
朱元璋只好直接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。
朱允炆一上任就要削藩,触犯到了叔叔们的利益,逼得朱棣发动靖难之变,他就不知所终了。
02
郭子兴这个人呢,是抓了一手好牌,但最后没赢。
他出身地主阶级,但喜欢结交江湖义士,后来他提前预感到改朝换代,联合孙德崖等人在濠州揭竿而起,并迅速发展壮大。
而当时的朱元璋只是一个吃不饱饭的穷和尚,他收到儿时小伙伴汤和的一封信,决定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。
刚去的时候,差点被当成流民打发走,后来郭子兴路过,对朱元璋的谈吐心生好感,收留了他。
我们现在看到的朱元璋画像往往又丑又尖刻,应该是清人故意丑化他的结果,如果朱元璋真长得如此凶恶,恐怕入不了郭子兴的法眼。
反正呢,朱元璋没有辜负郭子兴的信任,展现出出色的作战才能,这才把养女马氏许配给他。
但是呢,郭子兴虽然有识人之才,但也有自己的性格缺陷。跟孙德崖等人也因为权力分配和战略分歧,矛盾很大。
起义军一旦内讧,就很容易分崩离析。
孙德崖甚至曾设计陷害郭子兴,将他骗至家中,绑架后关入地牢施以酷刑,朱元璋不惜一切代价营救。
之后,随着朱元璋的威望增大,郭子兴也开始认为朱元璋有不臣之心。
而随着朱元璋的势力越来越大,两人的分歧也越来越多,朱元璋接收因饥荒而投奔自己的孙德崖后,郭子兴更是生气。
郭子兴跑去质问朱元璋,并把孙德崖抓捕起来,而孙德崖的部将则趁乱扣押了朱元璋,要拿女婿的命威胁岳父。
后来,郭子兴只好拿孙德崖交换回朱元璋,也让郭子兴大受打击,郁郁寡欢,53岁去世。
郭子兴死后,他的势力也迅速旁落。他的几个儿子不满朱元璋的权势,跟朱元璋战斗,但全部陨落。
但是,创业成功的朱元璋对郭子兴家对自己没有威胁的后人还是不错的。
郭子兴还有个小女儿,朱元璋后来把她纳进了后宫,封为郭惠妃。
他还因为自己曾受到了郭子兴的恩惠,追封郭子兴为滁阳王,并把他的牌位交给老家邻居供养。
他跟郭惠妃生了一个儿子,这个儿子满14岁后每年前去祭奠自己的外公。
也算是就此了结了两家人的恩怨。
03
“开国创大业”这种事情,一开始的天选之子,未必是赢家。最后突围出来的,往往是一开始不被怎么看好的黑马。
就拿元朝末年的形势来说,也是如此。
陈友谅其实也是普通出身,不听父亲的建议,加入了徐寿辉的起义军。
当时,红巾军有两大派系:郭子兴这一股叫做北方军,徐寿辉发动起义的这一股叫做南方军。
后来,朱元璋、陈友谅分别接手了他们的势力。
而陈友谅显然不如朱元璋宽仁,他的发迹也主要是从杀上司开始的。掌握权力后,开始抢地盘。朱元璋不敢打的安庆,也被他打下来了。
也是陈友谅牵制了元军,朱元璋抢地盘战役也相对比较顺利。两个人当时是彼此策应的关系。
但是,等元军消灭差不多了,朱元璋和陈友谅也交上手了。
两人交战,是朱元璋抢了陈友谅从元朝手里抢下来的地盘。
然后,陈友谅联合了张士诚,东西夹击朱元璋。
朱元璋在刘伯温的建议下,让手下诈降,把陈友谅引到河道狭窄的龙湾,把陈友谅打败,借机拿下了安庆,还接受了在陈友谅那里混得不得志的降将。
后来陈友谅再次招兵买马来复仇,打得就是之前被朱元璋抢走的洪都(南昌)。
当时朱元璋争忙于抵抗张士诚,只好让侄子朱文正苦守了三个月。
双方展开决战,还是水战,一开始朱元璋败,后来不知道是那一方模仿赤壁之战改用火攻(有人说是陈友谅想用火攻朱元璋,结果大风逆吹;也有说是朱元璋想用火攻),反正结局是陈友谅败。
陈友谅想突围上岸,图谋东山再起,但他从船舱中伸出头向外看,被流箭射中眼睛,直接射穿头颅,当场毙命。
陈友谅死后,张士诚不堪一击,一年后被朱元璋消灭。
陈友谅的太子被杀,其他儿子投降。朱元璋称帝后,把陈友谅儿子送去了朝鲜。
不过,明朝史书把陈友谅形容得特别残暴.....毕竟,历史也是成王败寇嘛。
04
张士诚起初只是一名盐贩子,这在元朝是违法犯罪行为,但他仗义疏财,身边聚拢来一群兄弟。
后来有个有钱人侮辱他,他把人家灭门,只能造反。
而且,他眼皮子好浅,才聚拢了一万多人,占领了高邮,就称王了。
也因为太招摇,招来元朝的围剿。
当时的元朝内部也是腐败不堪,好不容易出来一个人愿意剿灭起义军,还被其他人陷害,被发配、被毒死,张士诚也得以存活并发展壮大。
之后,他们占了江苏、浙江大片地区,就开始定都。朱元璋打他,他甚至一度纳贡求和。
再之后,张士诚一边被朱元璋打,一边被元军打,地盘越来越小,就去投降了元朝,还给元朝纳贡。
没过两年,又要自立为王,不给元朝纳贡。生活也开始腐化,养了一堆蹭饭的才子,手下也都是些江湖兄弟。
等朱元璋把陈友谅灭掉,张士诚也就出局了,根本没法成为朱元璋的对手。
兵败后,他不知所终,有人说他自杀了,妻儿也跟着他一起自杀。
其实,张士诚自起义以来,几乎没有遇到过强敌。差不多都是别人在那斗,他捡了便宜。
没机会“在斗争中学习斗争”,斗争经验自然不足,最后不堪一击。
05
每一个朝代接近尾声的时候,摘得桃子的往往不是第一个想摘桃的人。
这个人承受的风险会非常大,他起到的作用往往只是让大家适应要变天这件事。
比如,韩山童父子......
韩山童一开始是煽动清理黄河河道、饱受奴役的民工造反,为此还做了很多思想动员工作和舆论造势工作。
比如,先告诉大家天下要大乱,在黄河河道下埋下座独眼石像,再散布了童谣,说什么“莫道石人一只眼,此物一出天下反”。
比如,包装自己的身份,称自己是宋徽宗的八世孙。
比如,给队伍搞LOGO,让大家都头戴红巾。
这群人浩浩荡荡开始杀官、抢粮食,结果遭遇镇压,韩山童被诛杀,俩部下(刘福通和杜遵道)带着大家继续行动,结果俩部下开始争权夺利,后来扶持了傀儡“宋徽宗的九世孙”、韩山童之子韩林儿。
但这群人表面上归韩林儿领导,实际上各占山头。比如,郭子兴就是这样。
南方的徐寿辉、陈友谅也在起义,也叫红巾军,但实际上跟北方这拨根本没有隶属关系,只是蹭了他们的宣传热点。
而且,北方的红巾军因为离元朝廷更近,更容易被打,替身后的徐寿辉(陈友谅)、张士诚、朱元璋等人挡了不少子弹。
为啥朱元璋后续能统一全国?因为元朝的精锐部队已经被北方红巾军消耗差不多了。
韩林儿的这支队伍,也不算是草包的,一度非常强悍,但在元朝的镇压下,也因战线拉太长、内部又起内讧,加之每打下一个地方都要烧杀抢掠,夺地容易守地难,后来一路败退。
后来,元朝皇帝和太子冲突,元朝廷内讧,韩林儿得以有点喘息之机,但张士诚又想把韩林儿掳走、携他以令天下,韩林儿只好求助朱元璋。
朱元璋只好在陈友谅攻打南昌时,让侄子死守,去救韩林儿。救完之后,再回去支援侄子,而后又答应了陈友谅。
韩林儿封朱元璋为吴王,但朱元璋当时已经一家独大。朱元璋打完张士诚,去接韩林儿,结果韩林儿的船只突然翻船,他穿着龙袍也溺水而亡。
韩林儿必须要死,至于是意外死,还是被谋杀,这不重要。
朱元璋称帝后,没有大力封赏这位负责去接韩林儿的将领,说是他私自揣摩自己的意图,导致韩林儿死,有过错。
06
不过,第一个反元的,不是韩山童,而是方国珍。
这也是一个从事贩卖海盐生意的(当时是违法的)草莽英雄,结上了一个仇家,这个仇家被官府悬赏通缉,他号召兄弟们去捉拿,没想到这个人贿赂了官员,不仅豁免了罪责,还要借官府力量捉拿方国珍。
方国珍很生气,干脆成为海盗,还专抢朝廷船只。官府要来捉拿他,他没活路了,只好起义,只是规模不大。
官府派兵五千来捉拿,捉不住以后招安, 方国珍接受了,但朝廷没有兑现给他的好处,他又起义,朝廷怕了,招降,方国珍也过起了小日子。
结果他看到红巾军起义的力量大起来,又开始反元。
后来,元顺帝想借方国珍的力量去对付张士诚,方国珍第三次答应朝廷的招安,帮着朝廷去打张士诚。
跟朱元璋不一样的是,方国珍从来没有要推翻元朝的决心,就是想过一份舒坦点的日子,才会如此首鼠两端。
等到朱元璋的势力强大起来了,他还想要坐山观虎斗,甚至去纳贡 “归降”朱元璋,但私底下还是向元朝廷表忠心。
等到朱元璋彻底打败陈友谅,有统一天下的态势,他才在反抗一番后,带着人马真正归降。
所以,朱元璋称帝后,为了不被朱元璋猜忌,他不与部下来往,拒绝去广西,不参与政事,不交往权贵,让朱元璋放心,这样才得到善终。
最后总结一下吧。
从古至今,帝王将相,平民百姓,精通战略战术者众,认清时局、时势者寡。在分析时势方面,我们好像谁都不比谁高明很多。
成或败,运气占了很大成分。
看元朝末年的朱元璋和陈友谅,做人都有格局、有谋略,却结局各异。
也不知是时势造就了英雄,还是英雄影响了时势。
也许,时势是认不清的,只能赌?
*作者:晏凌羊,女,80后,中国作协会员,2001年云南省丽江市高考文科状元。著有畅销书《离婚七年》《所有的逆袭,都是有备而来》《公文写作》等畅销书十几部以及儿童绘本《妈妈家,爸爸家》。拥有十几年金融从业(管理)经验,现为广州某文化信息咨询公司创始人、某文化传媒公司联合创始人。出生于云南丽江,现居广州。乐以文字为窗,见自己,见天地,见众生。有血有肉,有泪有笑,有错有对,期待与您共成长。
首发公众号:晏凌羊|ID:qiushan08。
新浪微博和视频号:晏凌羊;公众号小号:羊看。欢迎关注。
一点碎碎念
夏天穿的袜子容易臭脚,是因为一般夏季袜子都会选用棉+氨纶组合制作而成,这咱们推的这款却为了真正达到干爽吸湿效果添加桑蚕丝纤维,做到实打实的好穿、防臭、不闷脚~
袜子本身很有轻薄感,撑开袜身密密麻麻全是透气小孔~上脚真的四面透风,比普通袜子透气,吸湿速度也不错。无骨缝制,虽薄但耐磨耐穿,还采用植物印染技术,深色也不掉色。
袜口弹力也不错,罗纹设计简单耐看,还不易松。脚跟也是一字跟设计,不会有穿着穿着滑到脚底的风险。在袜子的颜色上厂家还贴心做了清新的莫兰迪色系,不愁不百搭。
发布于:广东省我要配资网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